首先贡献几个收藏,这些可能比我说的有用多了:
综合类
脑科学博士申请指南 这是最最最全面最有针对性的指导了。然而这里面各位都是神……而且偏重神经方向,甚至是计算神经方向。
Programmable Search Engine 这是一个专搜几大留学论坛的搜索引擎(需要梯子)。
美国留学申请新手指南和时间表【一亩三分地论坛研究生申请版】 一亩三分地里神经科学相关信息实在太少,但是对于比较普遍的问题(比如规划、文书、套磁等等)可以说是第一选择。
自然科学 寄托家园留学论坛 其实我没怎么看过寄托,但这里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信息稍微多一点,另外寄托会有offer签证群啥的,方便抱团。
GradCafe 这个我其实完全没看过……个人感觉上面这三个网站挑一个喜欢的就行了。
经验类
All About PhD Applications – Lucy Blogs 非常详细的申请总结。
Philip Guo - A Five-Minute Guide to Ph.D. Program Applications 从招生官角度给出的建议!
也从审材料的角度讲讲如何准备cs phd申请 很详细,对于其他PhD也是有启发价值的。
套磁类
Why and how to email faculty prior to applying to graduate school — Luck Lab 超级大牛Luck的套磁指导!当时坚定了我继续套下去的信心……
Neurotree 学术家谱。对于了解老师的研究背景还是挺有帮助的。
Rate My Professors 其实上课同学的评价跟研究生的体验可能很不一样,不过还是有参考价值的。
Psychology Grad School Wiki 有些老师会在这个网站打广告招人。
签证类
Track United States Visa Status with Statistics
接下来从我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脑科学PhD申请的反思吧。
Top 2,智能科学与技术(大部分CS/AI,少量认知科学)
GPA:3.59/4.0 (排名31/92),CS的课大约3.5,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大约3.8
GRE:338(V168,Q170),AW4
T:112(R30,L30,S23,W29)
三段比较深入的科研,都与申请方向相关,导师都属于比较年轻产出不错的那种,三封应该都是强推:
一个暑校
无论文,无任何奖项
时间线大概是:
申请21fall(全奖)PhD,结果如下:
项目 | 套磁回复 | 结果 |
---|---|---|
NYU Neuro | 模板 | Rej |
WUSTL Neuro | 积极 | Offer |
UCSD CogSci & Neuro(都申了) | 较积极 | Rej |
Northwestern Neuro | 积极 | Rej |
Vanderbilt Psy | 另一个老师反套 | Offer + scholarship |
UNC Neuro | 模板 | Rej |
UNC Psy | 较积极 | Rej |
UW-Madison Psy | 无 | Rej |
BU Neuro | 模板 | Rej |
BU Psy | 模板 | Rej |
Brown Neuro | 模板 | Rej |
IU Psy | 无 | Rej |
UIowa | 非常积极 | Offer |
出国、保研还是工作,选择读博还是读硕,这是进入大学后最应该尽快想清楚的问题。大三下学期一张白纸决定出国的比比皆是,实习科研面面俱到犹豫不决的也不在少数。虽然多晚开始都还有机会,但对于出国申请,尤其是PhD申请来说,集中精力早做准备永远是效率最高的。最简单的理由是,PhD需要三封推荐信,而且最好是科研相关,因此最自然的方法是两个暑研和一个校内。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在大二下学期就决定研究生的大方向————比如,人工智能还是生物智能?如果更卷一点,甚至可以大二就出国暑研,多一封国外推荐信。
可是该怎么选择呢?我怎么知道我喜欢科研还是业界?我怎么知道我喜欢哪个研究方向?我亲身经历得出的答案是:直觉。事实是,作为一名本科菜鸡,你对以上所有选项都不可能了解(大佬请忽略这句话)。你能做的只有去试一试,比如听听组会,把握一个大概,然后跟着感觉走。不要担心选错,因为大部分情况下,两条道路都可以十分精彩。而且,科研是一辈子的事,本科毕业想换方向可以gap,博士毕业想换方向可以多做两期博后,就算真的后悔了,试错也比空想有意义得多。
抱团,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丰厚传统,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,是……是每一个DIY申请者的必修功课。面对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,抱团取暖是唯一的选择。这不仅是为了互通有无,也能给你在孤独申请路上带来最大的安全感。然而众所周知,有些群活着,它已经死了。不妨尝试转一点你看到的信息,或者随便问点什么问题,只要有三四个愿意这样分享的人,这个群就会成为申请季的最大宝藏。
在这里也感谢被我死死抱住的大腿群主。您快开中介吧!整个群都去给你宣传!
这可能是对我帮助最大的一点。直到申请之前不久,我都相信自己想做的是认知神经科学,应该申请Psychology PhD。至于具体的方向,也就只能根据以前的项目随便拎个工作记忆出来了,实际上,老师想做啥我都乐意。然而直到我开始构思PS,非得提出条线索串起我毫无关联的三个项目时,我才发现这条线索的价值。
当时我面对着一个工作记忆的RNN模拟,一个脑电功能连接,一个皮层行波检测,绞尽脑汁想要编出一个抢眼的开头。可能是这些年瞎捣鼓哲学培养的概括能力终于起了作用,一个词浮现在了我脑海里————“connections”。RNN是由连接支撑的计算模型,脑电功能连接就是连接模式的动态,行波则是区域连接的实现方式,成了!
然而,我突然被这个本来生搬硬套出来的词震住了————我意识到,它竟然如此精准地勾连了我最感兴趣的众多题目:self-organization,network neuroscience,neural computation ... 刹那间,一切都清晰了起来。于是我飞快地打下了开头:
It was May 27th, 2017 when AlphaGo declared its decisive victory against human. All of a sudden, new words like “neural networks”, “connectionism”, “emergence” began flying around us everyday. To me, it seemed that humans had finally discovered the key to our mysterious mind – connections.
这是我全篇最得意的一段话。事实上,我甚至一时兴起把这玩意儿扯到了Diversity Statement里,拎出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来解释我对神经网络的兴趣。我十分怀疑WashU是看了这份诡谲的Diversity Statement想见识见识这个疯子,才给我发面试的……
这是我的经验,也许有些特殊。如果重新来过,我可能会这么选择:挑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,最喜欢的论文,和最满意的研究项目,然后在脑子里做个因子分析————其实也就是写作PS的过程。这也革新了我对PS的看法————PS的套路如此,也许正是为了让申请者在流水账之余,有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吧。
扫一眼我的申请结果就会发现,套磁回复与最终结果之间的正相关简直不要太明显,尤其是committee弱的心理学项目。而我这个头尾丰收中间全拒的结果也说明了match比排名重要得多……当初选校时,我同样苦于实在找不到案例,不得不把US News专排前一百的美国学校全扫了一遍,最后申请的跨度也极大(前几到八十几)。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。我感觉在脑科学PhD申请中,“选校”应该直接改称“选Lab”,你必须表现出非常明确的科学兴趣(比如,WashU要求填一个ten word descriptive sentence),必须精确到实验室,甚至一个具体项目。与CS这种偏技术的专业相比,脑科学研究的问题更为未知。只有目标清晰,才能让导师相信你能持之以恒地在这个方向上最终做出一些贡献。因此,match这个原则应该贯穿套磁、文书和面试的全过程。
简单来说,就是要时刻相信自己是全天下最强的(我的CV不如人只是因为我懒得卷哼),但是也要相信只有少数学校能慧眼识珠。高自信不用说了,虽然嘴上喊着女神捞我,但实际上就算去了哈佛我也觉得没什么高攀不起的。但是,正常人都知道哈佛实际上看都不会看你一眼,所以降低目标很重要。决定申请PhD的时候,我就做好了全聚德然后gap做RA的准备。交完申请,我的期望是UIowa + 50%可能中一个主申 + 1%彩票(顺便说一下,15个PhD中2-3个是常态,不要指望比我好太多————除非你申低了)。我一次也没看过GradCafe和网申状态,反正知道别人有interview了也不会能给你变出来一个(就好像考完试从不对答案一样)。甚至现在已经接了offer,我也还有签证过不了然后继续失学的心理准备。还是那句话,科研是一辈子的事,只要你对自己的实力有清晰的认识,稍微绕点远路最终还是能到达目标的。当然,还是要祝愿所有的申请者(包括我自己)都一路顺风,拿下dream offer成功上岸!
本文允许转载,转载请**不要**注明出处。